去贵州榕江除了村超,别错过会唱歌的寨子,有着贵州首个世界非遗
2023-08-09 23:06:57   来源:腾讯网

说起来有点奇妙的缘分,人生第一次去贵州,是为了看村超。之前因为西江千户苗寨被种草贵州,每次出行都状况百出,这次以村超为由却出奇顺利。如果说村超,让我感受到榕江当地的朴实和真诚;那么同在榕江的大利侗寨,这个会唱歌的寨子,则带给我淳朴的美好。


(资料图片)

很多人印象中贵州最为人所知的是苗族,实际上贵州有55个少数民族,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。其中除了苗族,还有布依族、侗族、土家族、彝族、仡佬族、水族、回族、白族、瑶族、壮族、畲族、毛南族、满族、蒙古族、仫佬族、羌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。大利侗寨位于贵州省榕江县栽麻镇,距县城25公里。全村共246户,1218人,皆为侗族。

大利侗寨,被当地人称为“深山里的明珠”。从外表来看,大利侗寨清新脱俗,远离喧嚣,如同世外桃源。顺山沟溯溪而建的寨子,一色的干栏式青瓦木楼,鳞次栉比,中有小溪潺潺。“老人护村,古木佑寨” 的传统观念在这里传承得非常好,整个村寨四周古木葱茏,古楠木树达400多株。

主要景观有建于清乾隆58年的石板古道、气派雄奇的侗族四合院以及独特的晾禾谷仓、鼓楼和五座花桥(又叫“风雨桥”,与鼓楼一样,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)悠悠然次第横架于小溪之上。

鼓楼是侗族建筑的核心,不仅是族人商议大事、起款定约之地,也是人们的娱乐聚会场所,寨子中其他建筑围绕鼓楼层层辐射开来。大利鼓楼立于寨中小山包上,为九层,外观雄伟,造型独特。通常的鼓楼均是四根大柱直达顶层,而大利的鼓楼却是六根主柱,全以木棒,木栓穿合,不用铁钉,结合牢固,扣合无隙。底层地面中间置“火塘”,四周设有长凳供人休息;楼檐覆盖小青瓦,葫芦宝顶,顶盖下层围以菱形木花,四面设花窗。

溪涧纵横、雨水丰沛,人们建起风雨桥跨河。风雨桥有廊有顶,屋檐重叠,桥身绘有彩画,故称“花桥”。大利侗寨的花桥横跨在利洞溪上,分布在寨头、寨中和寨尾,共有5座。这里面,寨中的花桥最具特色,亭廊式,木结构,始建于清光绪年间,由寨中老人所建。这里是迎客的起点和送客的终点,也是侗族人的日常交际、闲谈之地。

往内看大利侗寨,不可错过的就是侗族大歌,是大利最具代表性的歌谣,是模仿自然的流水、蛙叫、蝉鸣……多声部合唱,无伴奏、无指挥、自然和声。侗族大歌这种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的民间合唱,从宋代起就有记载,是中华民族音乐的一朵奇葩,主要歌唱爱情、歌唱自然山水和劳动生活。

贵州第一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侗族大歌。侗族大歌又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阿卡贝拉。侗族的小朋友从牙牙学语就开始学唱侗族大歌,用歌声代替文字是世界音乐殿堂之瑰宝,是“一部鲜活的民俗风情文化大词典”。

比较遗憾的是我去的时候比较匆忙,没碰上他们唱歌,但看到当地村民在忙碌织花带。侗族刺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,花带上,妇女用各色棉线或丝线,将花鸟鱼虫、山山水水等图案花纹绣于其间。每一条花带的图案纹样都有不同的来历或传说,蕴藏着浓厚的民族文化,既是民族情感的表达,也是当地历史与生活的展示。图案美观的侗帕以及经久耐用、不易褪色的侗布早已名扬四海,但大利侗寨仍保持着最原始的生产方式。

我最喜欢大利侗寨是这里还没有商业化,原生态的淳朴随处可见。这里的物价便宜,8元就能吃一份当地的粉,里面好料满满,还有肉,以及免门票全天开放。如果硬要说美中不足,就是交通不是很便利,去寨子盘山路比较窄,旅游高峰期容易堵车。

最后希望大利侗寨能继续保持原生态的岁月静好,不要被商业化吞噬。大吉大利,越来越好。

交通指南:自驾车由榕江向黎平方向20公里处(螺丝桥旁)左转(有指示牌)5公里即到大利侗寨。当地如果从榕江县打车前往,单程大约在60元左右

标签:

上一篇:华利集团,耐克代工厂被机构追到越南
下一篇:最后一页